“以數(shù)萬人之命生于一人,則此一人者固與天下為家,與萬物為體。賜之‘官禮’,其亦取于公世之義,當夫賜爵而辭,不欲官也,而復寵之以‘官禮’之稱,蓋不官其實,且官其名。”
這段話出自《官禮陳氏宗譜》開篇,它開宗明義地說明了青陽縣陵陽鎮(zhèn)所村村陳氏宗族“官禮”名號的由來?!耙蝗恕奔粗戈愂献谧?8世祖陳什萬。唐天寶五年(公元746年),陵陽饑民遍野,陳什萬捐糧萬擔賑災,事跡聞于朝廷,唐玄宗賜官爵不受,旌表“義民”,賜金百鎰敕造百梁廳,題額“官禮”于門庭,遂有“官禮”名號。
“官禮陳氏”家族肇基于西漢初始元年(公元8年)。當時,為避王莽新政,渤海太守、京兆尹陳志達始遷陵陽淳市圖,即現(xiàn)在的青陽縣陵陽鎮(zhèn)所村村。陳志達先祖為漢丞相、曲逆侯陳平。
“官禮陳氏”出身名門,歷代祖先都非常注重家風傳承。為官者治理有方,為民者忠良有序。宗族格局遠大,在社會變革中,均能世事洞明,方略得當,歷經(jīng)兩千多年,始終能夠平安延續(xù),于驚濤駭浪中安然自處。
“教立而后理明,理明而后行正。是故,名分秩而禮義興,倫理正而風俗善矣?!睆奶铺鞂毼迥觎罕頌椤傲x民”、賜匾額“官禮”于門庭之后,“官禮陳氏”形成了完備的《陳氏家教序》,從個人、家庭、社會、國家四個層面規(guī)范宗族子弟的一言一行。
從個人角度講,要求宗族子弟“謀事不違規(guī),舉止不愧賢”,崇尚節(jié)儉之道,提出“儉者,德之本也,本宗日用飲食、衣服、宮室、納聘、嫁女、壽筵、喪祭、待客俱以簡約為是”。
從家庭角度講,要求宗族子弟恪守“夫婦和敬、兄弟相親、克盡孝道、無虧子職”。
從社會層面講,要求宗族子弟“交友貴于慎擇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”。
從國家層面講,凡宗族子弟“有仕于朝者,無論資格,皆須務為忠良。上不負君,下不負民?!?br />
在家規(guī)家訓的教化引導下,陳氏子弟始終保持“起于慮者念必善、發(fā)于謀者事必善、見于勤者行必善”,最終形成了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的敦厚之風。
歷史上,“官禮陳氏”曾為青陽望族、陵陽首族。從宋以來,宗族居住地由所村村衍及陵陽分石、蘭溪、分流與楊田梅溪,外遷安徽石臺、東至、合肥、黃山、霍山、金寨、蕪湖及江西省等地。自唐以降,“官禮陳氏”涌現(xiàn)出諸多杰出人物。如:唐景云年間御史大夫、十道按察使陳宮賦,唐天寶年間捐糧萬擔的義民陳什萬,南宋諫議大夫陳昇卿,明建文貞臣、饒州府經(jīng)歷陳孟賢,明萬歷治洪能臣、奉政大夫陳邦彥。
陳孟賢(不詳-1402年),名熙,字孟賢,號積善。由縣學生入貢,授迪功郎,任江西饒州府經(jīng)歷。明洪武年間,陳孟賢為光耀宗族,使宗族有文化載體、子弟有精神依托,于古“官禮堂”舊址建“積善堂”為合族公堂(即現(xiàn)在的太平山房),并親題“積善流芳”匾額于祠堂門樓,意在教導子孫“非特在乎一事之善,一時之善”,而要明白“善為天之道,順天者昌,理所固然”的道理,明白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之意。建文四年,朱棣“靖難”進京稱帝,陳孟賢恪守儒家大義,抗節(jié)不屈。面對新朝許官厚祿,陳孟賢不為所動,留血書于后人,從容就義。陳孟賢品卓行方,為政親民,為臣盡忠,被“官禮陳氏”樹為宗族楷模。
陳邦彥(1530年—1615年),字汝美,號望江,明萬歷甲戌科進士。初任工部都水司郎中,后任呂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,授奉議大夫,升授奉政大夫。明萬歷五年,呂梁洪歷經(jīng)多年整治,初顯成效,但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。萬歷皇帝親點陳邦彥為呂梁洪工部分司署主事,全權負責呂梁洪治理。
陳邦彥上任以后,走遍呂梁洪上下游近百公里范圍,首次對泗水、汴水的四季流量進行水文測量,提出治河應該“順天應時”的主張。通過全方位的水文、地理、氣候觀測,按照“圍堰固壩、分段截流”的治理思路,根據(jù)呂梁洪的特點,將堤壩沿地形高筑,在河道中間建起一座座攔阻壩,設有洪門。每當有漕運船只經(jīng)過時,通過一道道攔阻壩依次找平水位,保證漕船的通行。
陳邦彥不僅是一位治水能臣,還是一位剛正不阿的諍臣。因其直言不阿,受到權力集團排擠,晚年淡出官場,寄情山水。
當代“官禮陳氏”同樣名人輩出,如:我國經(jīng)濟建設戰(zhàn)線的杰出領導人、全國政協(xié)原副主席陳錦華,中國現(xiàn)代紡織科學技術奠基人、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陳維稷。
不啻微芒,造炬成陽;史冊煌煌,先賢熠熠。在篤厚家風的熏陶下,“官禮陳氏”家族后世子弟人才輩出,不斷為社會作出杰出貢獻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