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舉考試榜眼及第,官至內閣首輔,被崇禎皇帝賜予“圣裔師儒”匾額……他就是孔貞運。作為孔子的第六十三代孫,孔氏南宗的典型代表人物,他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與家風傳承呢?
孔貞運(1576—1644),字開仲,號玉橫,東至縣葛公鎮(zhèn)天井孔村人,孔子第六十三代孫。孔貞運出生于仕宦之家,他的父親孔聞敕以舉人副榜官四川鄰水縣主簿,少年孔貞運秉承父親“我有子且多,不課讀,無所事事”之訓,遠赴祖籍句容宗族私塾接受啟蒙教育,后進入句容縣儒學讀書,繼而入南京國子監(jiān)深造,直至榜眼及第。
1619年,孔貞運與長兄孔貞時一同供職翰林院,并以《元旦早朝》“漫道立春傳太史,呼春常愿賜銀蟠。微臣何幸偏承寵,供奉班行列雁鴻?!痹娢南嗉畛汀?棕戇\職修國史,先后分纂明朝萬歷四十二年(1614)《實錄》,纂修泰昌、天啟兩朝《實錄》,編纂朱元璋時期的《皇明寶訓》,秉筆中肯,以“世太史氏”自居,真實記載了明末宮廷“梃擊案”“紅丸案”“移宮案”三大案,揭露了閹黨魏忠賢竊權禍國的險惡用心,為明朝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史料。
1628年,孔貞運擔任國子監(jiān)祭酒,主管全國的教育,針對科舉的弊端,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張,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批準施行。首先是制定監(jiān)規(guī),提出了“重德行,以示勸懲;清餼廩,以防冒濫;復射圃,以羅英彥;清資途,以抑躁進;重師儒,以示表勵;體士情,以昭渥澤。”六條主張。其次是釐剔監(jiān)生,主張嚴格管理監(jiān)生,將不守監(jiān)規(guī)、僭越禮法、長期告假、年老體衰的監(jiān)生清理出監(jiān),彰顯嚴管厚愛,既教書又育人的教育理念。第三是停止納班,將通過捐資獲得監(jiān)生資格的一律廢除,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贊譽。第四是改革科舉,不以考試成敗論英雄,提出考核平時學習,以積分選拔人才,以免長才伏櫪,空老黃頭,因此選拔了一大批學識淵博、忠于國家的優(yōu)秀人才。
身為侍讀學士的孔貞運,通過箴言、策問、館課、講章等方式為皇子、皇太子和崇禎皇帝授課,分別講授朱元璋的《皇明寶訓》,以及《治世養(yǎng)身箴》《國勢人心策》《保身》《道法》《詩經(jīng)》《春秋》《禮記》等經(jīng)史,啟發(fā)皇帝如何修身養(yǎng)性,治理國家,愛護人民。因此,崇禎皇帝給予褒獎,賜予“圣裔師儒”匾額,意為圣人之后,帝者之師,準許懸掛天井孔氏宗祠大門。1636年6月,孔貞運入內閣,輔佐崇禎皇帝推行安內攘外之策,寬恕復社黨爭,加強邊疆防御,提出十二則御敵方略,并把京城的安全防御列為重中之重。
孔貞運十分關心家鄉(xiāng)池州的建設,尤其是地方安全與百姓疾苦。1620年協(xié)助鄭三俊捐資興建了京師建德會館,以供家鄉(xiāng)學子旅京棲息居住。1630年又與鄭三俊共同延請顯光上人復建家鄉(xiāng)梅山寺,并親撰《梅山寺重建寶殿序》。1636年責成安廬巡撫鄭二陽將池州各地濫派里甲、加派田畝一一盡數(shù)剔除。后又將移駐蕪湖的池州兵備道,重新設立在池州,以扼長江上下之咽喉天險,確保池州一方平安。同時減免池州郡邑賦稅,改兌東流、建德兩縣漕運,極大地減輕了地方百姓負擔。
孔貞運始終秉承孔子過庭之訓,詩禮傳家,并對《孔子家語》進行了點評,從而成為了孔氏南宗文化的集大成者。首先是建圣祠,祭孔子。孔貞運與長兄孔貞時共捐金五百兩,加上宗族捐金及利息二百兩,共計七百兩,于1621年8月建成圣祠祭祀孔子。其次嚴禮法,定家規(guī)??棕戇\將《論語》“弟子入則孝”一章演為家規(guī),要求宗族人人警惕,做個好人,切勿少凌長、眾欺寡,并要求族人遵紀守法,不辱圣門宗風。第三是修宗譜,立家訓。孔貞運分別命次子孔尚蒙纂修《句容孔氏宗譜》,侄兒孔尚豫纂修《天井孔氏家乘》,制定重孝悌、重謹信、重課子、定禮儀四條家訓。1635年正月,孔貞運作《與族人書》,寄本家尊長及子侄公目,并要求揭之祖先之堂,以此激勵后輩。第四是積善行,培厚德??棕戇\崇尚簡樸自然的生活,與長兄孔貞時共同制定《真率約》,家庭生活以一葷二素三品、來客以二葷三素五品為限,杜絕了家庭生活及人情往來中的鋪張浪費。
孔氏子孫謹遵祖訓,以“圣人之后,帝者之師”為榮,奉孔貞運家訓為金科玉律,成為明德之后,詩禮之庭,積善之家。其子孔尚蒙、孔尚萃以詩文著稱,被譽為“建德二孔”。曾孫孔興?以清廉知縣聞名。六世孫孔傳錫將縣城孔家花園捐作儒學、縣衙,被傳為美談。十一世孫孔慶奎為至德名醫(yī),懸壺濟世,不取分文。十二世孫孔仁魁、孔仁甲以江南進步學生參加革命,抗美援朝,名滿至德。天井孔氏子孫世襲儒學教職,為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、培養(yǎng)優(yōu)秀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